北海美食,吃是无可替代的娱乐和接待方式
俗语有道:“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这是平民百姓生存生活的基本要求。而“民以食为天”,在我看来是属于温饱之后生活质量要求提升的范畴。
北海地属南中国海边,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下船可捕鱼,在岸能种田,千百年来就不属于穷山恶水。只要不是手脚都懒得抬动的人,喂饱肚子,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北海人对“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寓意,不但领悟得透切,而且有挖掘,有推广,甚至作为生活乐趣的特大理由来信奉。
在北海街头巷尾和村落田边,听到“吃末?”“今日吃嘛低?”“今晚一起饮茶?”这些话时不要感到奇怪,没什么好奇怪的。北海人就有这样的习惯。见面关心别人的肚子,同时分享对方的食趣。
北海人对吃,不但有自己的习惯和原则,也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外地人到北海,两件事,一是玩。数十里银滩,海岛风情,星湖千岛……有得玩。二是吃。吃海鲜。来北海旅游,到底是玩的吸引力大还是吃的吸引力大?至少一半一半吧。
北海的海鲜种类繁多,鲜美无比,有口皆碑,其他地方的海鲜难以比拟,天意如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北海人对海鲜的要求并不像外地人那样,把海里游的一视同仁都称为“海鲜”。北海人要吃海鲜了,不是说去吃海鲜。因为海鲜所指太泛,而往往被认为含糊不清,心不诚,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在北海人看来,不是所有海里游的都叫海鲜,而是真正鲜美的才配叫海鲜。吃海鲜一般会专指到具体的名字。比如“今晚吃花蟹”、“吃龟鱼”。那么这餐海鲜就是以花蟹或者龟鱼为主,其他菜色均是陪衬而已。
在北海,吃是无可替代的娱乐和接待方式,远方亲友到访,请吃无疑,连饭都没请吃一餐,算什么朋友!平日里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无聊了,咸咸淡淡的聊不到几句,一句“今晚吃去”,一群人真的就到街头小摊,路边大排档,或是食街、饭店,吃去了。吃什么?当然是海鲜为主了。
北海人爱吃、会吃、能吃、敢吃、挑吃。
当然,在吃这方面,其他地方的人,也不见得比北海人稍逊半分。谁对吃不兴盎然呢!
会吃就有些讲究了。山珍海味,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在四季长青的北海,从来就没有缺少过。这为北海人的吃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春夏秋冬,时令变化,汤炖炒焖,以求与季节切合,以便能在最佳时节吃到食物的最佳味道。食之有道,随天而食。北海人会吃的挑剔,似乎有些过分了。
能吃是北海人对食物的最大尊敬。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不善言辞的大女婿第一次去岳父家做客。一家人热热闹闹,一边说话一边吃饭,大女婿由于不善言辞,搭不上嘴,也不好意思眼睁睁的看着别人说话,便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桌面上的饭菜上去了。后来,别人问岳父对大女婿印象如何?父亲想不起大女婿说过什么话,只记得他埋头吃饭的样子。便只好如此赞扬:大姑爹(女婿),能吃,牛肚!农村人,能吃才能干活。牛肚,该有多大,吃得像牛那样多,能干多少活!
说北海人“牛肚”也不过分。在北海,吃饭不会精致或者斯文。海里游的,天上飞的,泥里埋的,山上摘的,地里种的,大盘大碗,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大声大笑。从吃的角度来说,地处海边的北海人,确实有大海爽朗、豪迈之风。正餐桌面上菜色不减,辅餐花样百出。往往正餐尚末结束,瓜果、糖水、自制饼……又端到仍琳琅满目的桌面上了。“食、食……解解酒,开胃开胃……”肚子仍撑得不好动弹,但热情难却,或多或少,总得品尝。味道好是好,只是委屈肚子了!
敢吃不仅仅是肠胃的事情,有时更需要勇气。我的一帮同事,是龟鱼(河)粉丝。榄钱(红树林)花开,龟鱼剧毒,还吃?吃,不但吃,而且必须选择在这个时候吃。听他们说是这个时候的龟鱼味道尤其鲜美,尤其纯正,尤其滋补。“拼死吃龟鱼”,说的就是他们这帮疯狂的家伙。我中学时一位与水浒英雄张顺同名同姓的老师,喜欢吃煨咸鱼,别人说老吃灰煨食品,容易致癌。他说,没事没事,一会多吃青菜就化解癌细胞了。谁也不知道他赋予青菜这么高的评价,有什么根据。
不过,大部分北海人都会“解毒”。吃了香口的炸的或者吃了容易上火的,没事,“一会喝凉茶去!”好象凉茶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过也奇怪,一碗凉茶下肚,真的就什么事也没有。这由不得不让人对北海人的肚子和凉茶佩服起来。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吃一方菜。四川姑娘一辈子暴吃辣椒,还不是一个个长得山精水灵、细皮白肉!
北海人挑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生活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除非不得已,挑挑拣拣也算正常。吃食卫生、营养,讲究搭配,最重要要新鲜、生猛。市场上死臭鱼虾、隔天青菜少有人问津。大排档、饭店里,如果店家使诈想瞒天过海或者服务员不小心,端上来的不是刚才千挑万选的新鲜品种,不必动筷,看一眼,闻一闻,就知道了。这样的事情,可不太好玩,脾气好的客人,责令店家马上重新调换,脾气不好的,可能马上就动手了。
民以食为天。天大的事情,含糊不得!
*声明:文章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