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农历的七月十四了。七月十四即是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北海百姓又是怎样过的呢?
老街烧街衣
据《北海杂录》记述:“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各街均举盂兰会,咸以布障盖街,店门均挂红檐,铺内张灯列花,以壮观瞻,街边则焚冥镪楮衣,所费不赀。”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107年前北海人过七月十四的节俗情形:在农历七月十四祭祀祖先的日子里,北海老街到处可见张布挂幔,居民的门前或商家的店铺里,都是张灯结彩。人们为了祭祀祖先,都在大量的焚烧纸钱楮衣,为了表达敬意,即使是花再多的银两也不在意。
而在廉州,此时“民间多采百花,编织花篮,满街花香,五彩缤纷”。热闹景象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其间,廉州七月十四的节俗活动不但最为热闹,各个社坛唱大戏可以连续十多天。而且还会有“烧街衣”例俗。
据记载,北海古代七月十四的节俗活动不止限于七月十四当天,而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前的十天里都可以举行。其间,《北海杂录》和古本的《合浦县志》记载的“烧街衣”例俗,都是一种慰藉无主孤魂的行为。因为,古时来往于廉州府城做生意的人很多,其间难免有一些他乡病亡的人,因此成了异乡之鬼。这些他乡病亡的人,在可见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由“义庄”处理。“义庄”是由官府或民间集资修建的专门安置异乡病死者亡灵慈善机构。如清咸丰年间,广府商人集资在廉州青莲街(今人民公园内) 建同善堂。该堂有前后座一连3间,不论广府人和本地人或外方人,凡病重危殆的,都可移至同善堂安放,及至瞑目,就在该处备棺收殓。未及埋葬时也可暂厝堂屋,若无人举葬,同善堂也出资代葬。每逢农历七月十四,“义庄”也会为这些异乡之鬼“堆集衣帛纸镪烧之”,以作慰藉。
后来,随着广府商人在廉州府城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会馆,而这些会馆除了作为广府商人的聚会议事场所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春秋二祭之所。
随着同善堂及广府人会馆的增多,七月十四给无主孤魂烧纸钱也就有了固定的场所和形式。因此,北海老街和廉州老街的“烧街衣”行为也就形成了一种群体现象。再加上各家各户于七月十四“盛陈牲醴浆馔于堂,祭家神毕,然后烧之”,“届时备豆腐豆芽白菜米饭等物置门外,堆集衣帛纸镪烧之。随祭随取,祭品四散,以施食于群鬼”,斯是景象,蔚为大观。
北海、廉州的“烧街衣”行为虽然带有迷信的色彩,但其中多有行义施善的成分。因此,至今还能在一定的范围和群体中延续下去。
施幽悼亡灵
北海七月十四节俗的另一个重大活动就是“施幽悼亡灵”。
据民间相传,自远古时代起,从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就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至七月三十日“鬼门关”关闭。在这一个月里,所有的阴间孤魂,人间野鬼都会跑出来,到人间各处徘徊找东西吃。此时,民间除了“烧街衣”以济之外,还会举行普遍超度孤魂的仪式,这就叫“施幽”,即向幽灵施舍,施祭无主孤魂。也即是在七月十四这天晚上,“备豆腐豆芽白菜米饭等物置门外,堆集衣帛纸镪烧之。随祭随取,祭品四散,以施食于群鬼”。
“施幽”的牲品,较常见的是一个煮熟的螃蟹、一只鸭蛋和一条鱼,还有三碗米饭、酒三杯和茶五杯,摆放托盘之上,点燃香烛,在大门之外,向游魂饿鬼施祭,烧冥镪冥衣。然后将牲品米饭统统送前来守候的乞丐、孤儿等人。最后将绿豆芽或葛茹切丝往门外遍撒,“施幽”结束,即紧闭大门就寢。人们相信,通过施幽后,孤魂野鬼吃饱喝足之后,今后再也不会来搅扰,能够使家宅平安,全家幸福安康。
北海客家的七月十四“施幽”,除具有上述的内容之外,还会在寺庙里举行祭祀“孤魂位”的仪式。如在白沙镇的龙泉寺、文武帝庙、宏德寺,曲樟镇的兴善响灵寺等,都设有“孤魂位”或“百家祠”。宏德寺中还立有“五音九种十类男女孤魂”神位,专门祭祀那些意外死亡、未婚无子嗣、不能回归祖祠的无辜亡灵。每年七月十四,还要举行专门的追荐法事,借众僧之力,使它们早得超度。
客家蒸盖米乙
七月十四蒸盖米乙是客家的习俗之一。合浦客家人蒸盖米乙,沿袭了闽赣客家的习俗。不同的是,结合当地的农耕物产条件,蒸盖米乙被加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七月十四的蒸盖米乙就是蕴含着希望生活蒸蒸日上,层层高升的寓意。因此,这一年一度的蒸盖米乙,就是一次农耕祈祷的仪式。
过去,客家乡村的生活很艰难,缺油少肉是经常的。客家人做盖米乙的馅,一般都是放一些炒酸笋,在盖米乙的上面洒上薄薄的一层就行了,因为酸笋也是自己制作的。要做有肉的盖米乙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到江里去筛蚬。筛蚬回来后,就把江蚬放在锅里煮,煮开蚬壳后,就用锅铲用力搅动,直到蚬肉脱出。然后将油锅烧热后,把蚬肉放进去爆炒至微焦黄色,再加进酸笋一起炒,再加些蒜头,就是最美味的盖米乙馅料了。
蒸盖米乙的窍门多着呢。什么时候搅拌米浆,浓度如何,每一层米浆放多少,每一层蒸多少时间,都要讲究。最关键的要点是把握火候和每一层放米浆的要领,那时候没有钟表之类的计时工具,完全靠经验来掌握火势。特别是每一层放米浆的时候,动作要快,下浆要又快又轻,一次覆盖完成,这样才能使每一层的厚薄均匀,受热均匀,不会有夹生现象。会蒸盖米乙的客家妇女,蒸出的盖米乙可以达七至九层之多,而且每一层撕开来薄如纸,透明可见字。可以单独卷起来作卷粉。更重要的是在这七至九层的盖米乙之中,没有夹生现象,这才是最难的。
蒸好盖米乙后,就要在最上面的一层洒上预先制好的蚬肉酸笋馅料,风味独特的盖米乙就这样制作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放开肚皮来享受这一年一度的大餐,回味那无穷的乡情和浓浓的亲情。
在七月十四节俗美食中,还有“吃桥板”和“鸭血粥”。
“吃桥板”就是用米粉和黄糖以木模压出各种花纹,炊熟即成,每块宽一寸、长九寸,如桥板状的糕点。之所以称作“桥板”并用以配牲祭祖,就是寓意为祖先从地府返家领祭架“桥”。
吃“鸭血粥”,是因为鸭子是七月十四的必备祀品。即使是在一些不用鸭子作祭品的地方,在七月十四祭祀中,也要用鸭子做牲品。据民间传说,由于鸭子会凫水,能够代替人间将祀品从水路送到阴间。用鸭血煮粥,有举家同享的意思。也有的说法是,七月十四用鸭血煮粥,有消除肠胃秽滞兼杀虫的功用。
2012.08.30 北海旅行社编辑
*声明:文章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