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于这个时间节点上,北海赛龙舟、包粽子等端午民俗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不仅让人品味了传统文化的味道,也增强了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端午文化源远流长,其之所以一直为百姓所继承,靠的是传统节日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众所周知,端午节的龙舟与粽子,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表达对屈原“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之爱国操守的朴素情感寄托。只是,这些年伴随着消费主义的不断扩张,端午节似乎沦为一个“舌尖上的节日”、一场商业的盛宴,一些传统习俗被遗忘,一些传统仪式被抛弃,于是有人感叹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
北海是一个文化味十分浓厚的城市,当下的端午,我们并不缺几个粽子,缺的是过节的新理念和方式。于现代人而言,同样需要传统节日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文化价值的滋养与抚慰。所以说,用“文化节礼”来填补精神空白,在端午节这样的日子里理当得到更多的体现。
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离不开百姓的广泛参与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端午文化亦是如此。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习俗,继承传统文化,让博大精深的端午文化得以丰富展示;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让传统节俗变得更加浓香、节日文化活动更有活力。于此而言,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要“温故而知新”。
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清正高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无论是家庭亲子教育,或是学校主题教育,还是全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可以把过端午同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在重温屈原的爱国情怀中培育爱国精神,在弘扬先贤的爱国情操中树立远大理想。
另一方面可通过“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精心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积极开展龙舟竞渡、“邻里节”、包粽子比赛等各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们对节日的记忆、认同和审美享受。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全面普及的当下,端午文化也在以“互联网+”的方式呈现,“网络上的端午节”必将会成为一种过节的“新常态”。这就有赖于我们要进一步挖掘“节文化”内涵,并不断地融入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内容,让线上线下同样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一言以蔽之,端午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要过出浓浓的文化味儿,就应将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文化内核进行无缝对接、有机融合,在坚守与传承中与时俱进地创新“节文化”,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追求。
(北海晚报)
北海旅行社整理编辑
*声明:文章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