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宽120米的道路日前在北海市简易通车,这条在1992年就动工建设的“西南大道”,在“烂尾”10多年后终于续建完工。
像这条展现在人们面前笔直的“北部湾第一路”一样,今年以来,北海市的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逆势而上,驶入了快车道,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投资完成任务名列全广西前列;一批对城市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快速推进,较大程度改变了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北海市“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缺乏产业支柱的现状。
在北海市采访,随处能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北海市铁山港是与北部湾第一大港防城港齐名的天然良港,国家批准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此将铁山港(龙潭)组团列为5个建设组团之一,铁山港工业区为北部湾经济区确定的3大临港工业基地。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个拥有48公里岸线、可建20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的大港一直“躲在深闺无人识”。记者日前惊奇地看到,这个天然良港两个10万吨级泊位的9座龙门吊已昂然挺立,一个现代化港口呼之欲出,即将投入运行。港口10万吨级航道、进港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正在紧张施工。依托这一项目,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和石化、林浆纸、造船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配套工程已经上马,大型作业机械来回穿梭。
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窦兴明说,铁山港岸线资源保存完整,规划吞吐能力可达4亿吨,预留了充裕的仓储和堆场用地,在全国沿海港口有着十分突出的后发优势。铁山港10万吨泊位建成启用,标志着北海作为沿海城市真正确立了港口优势,具备了满足物流大进大出的功能,成为桂东南、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连接西南、华南和北部湾经济圈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
北海市1992年大开发时,曾吸引全国各地的投资者纷纷抢滩这里,共筑西南出海大通道,市区现有横向的主干道,均以全国各省市命名。北海市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再一次呈现了这种海纳百川、共谋发展的胸襟。记者了解到,北海市将铁山港东岸交由玉林市牵头开发,作为这个毗邻的内陆城市的出海口,玉林通往铁山港全长175公里的高速公路已经动工,计划2010年建成通车。窦兴明说,北海市在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但求所在,不求所有,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寻求合作共赢。
北海市各个园区也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中国电子”投资的中电产业园10万平方米的厂房夜以继日施工,以接纳创新科、景光等一批东部转移的电子行业龙头的进驻,实现9月份陆续投产。创新科的入驻填补了广西存储行业和信息安全产业的空白。在北海出口加工区,由于政府服务到位,积极落实扶持资金,减轻企业负担,使加工出口企业渡过了难关,自3月份起出口持续增长,二季度进出口额较一季度增长80%,新增劳动力4500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站稳了脚跟,兴旺的景象吸引了光宝集团、永昶集团等加快了投资步伐。以农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合浦工业园生产兴旺,水产品加工企业出口普遍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国内最大的菠萝汁加工企业"果香园"在金融危机中迎来了建厂9年来最繁忙的生产季节,出口创汇较去年同期增长710%以上。
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的同时,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化项目重新启动后,仅仅43天就完成了119户村民的搬迁,没有出现一起上访和投诉,实现了和谐拆迁。除了政府以人为本,关心群众,补偿足额到位,另一方面,群众普遍为发展的态势所感奋,主动配合拆迁。一位姓黄的村民对工作人员的耐心工作心悦诚服,自愿拆迁后主动帮助说服其他村民。他说:“要拆除自己一砖一瓦亲手盖起来的房子,真是舍不得!但铁山港发展了,子孙后代才有出路。我相信政府是在给老百姓办好事,项目建成了大家的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
民气的凝聚,得益于发展成果的共享。今年以来,北海市在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斥巨资全面续建市区11条“烂尾路”、“断头路”,改善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状况。这项名为“民生路网工程”的建设引起强烈反响,在第一条"烂尾路"重庆路续建通车时,市民、网民纷纷叫好,认为续建“烂尾路”是解民困、得民心之举,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理念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说,今年是北海市对外开放25年周年,北海的经济总量仍然很小,城市建设比较落后,发展始终是北海的第一要务,是最硬的道理。市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确立"扬起开放风帆,推动科学发展,共筑增长一极,建设宜居北海"的主题。实践证明,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只有把事做成,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只有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才能体现科学发展。
*声明:文章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